期末作業考核《物理課程與教學論》滿分100分 [東師18秋離線]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0分)1.課程論答:課程論是教育學的一門分支學科。研究學校課程編訂、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理論和實踐。課程論主要是研究學校應該教什么、為什么教、怎樣選擇教材、怎樣安排組織教材等問題的理論。2.物理教學過程答:是根據一定的培養目標、教學目的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通過各種活動認識物理世界、掌握物理學科的基本結構,訓練基本技能、促進知識、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發展,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基礎和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的過程。3.物理概念答:物理概念是客觀事物的物理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4.學習動機答: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個體的學習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意志內部啟動機制。二、簡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1.物理學的特點。答:物理學是研究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及其結構,物質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運動和轉化的特點及其聯系,以及在實際中應用的一門自然科學。物理學的特點主要有:(1)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2)物理學是一門嚴密的理論科學。(3)物理學是一門精密的定量科學,是應用數學方法最充分、最成功的科學。(4)物理學是一門帶有方法論性質的科學。2.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和學生角色關系轉變的理解。答:新課程標準和與之相輔的課程改革為教學行為轉變開拓了空間。教師不再是單純的講授者,應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1)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單一的知識本身的教授。(2)注重引導,幫助學生去研究。(3)尊重和贊賞學生,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4)注重教學過程的反思。3.簡述重點物理規律的教學要求。答:(1) 使學生把握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建立物理規律的事實依據,懂得研究物理規律的方法。(2) 要使學生理解物理規律的物理意義。(3) 使學生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4) 使學生認清所研究的物理規律與有關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之間的關系。(5) 使學生學會運用物理規律說明、解釋現象,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4.物理學習系統的組成。答:物理學習系統包括三個子系統,即物理學習的動力系統、操作系統和控制系統。物理學習的動力系統是負責物理學習的始動、維持和持續的系統。物理學習操作系統是負責信息知識的接收、加工、貯存、輸出等具體實質性學習職能的系統課程與教學論期末考試題,即所謂物理認知系統。

學習的控制系統,是學習的指揮系統,它控制著整個學習行為,作用于學習過程的始終。三、論述題(每題20分,共40分)1.比較物理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闡述物理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主要區別。答:《標準》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參考了教學大綱的要求,但是在“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課程目標、課程基本理念、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都與現行的教學大綱有較大的區別,現將其主要不同介紹如下:(1)全面闡述物理課程性質和課程基本理念《標準》用了較大的篇幅課程與教學論期末考試題,對課程的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作了詳盡的闡述。相比之下,現行大綱是從教學的角度出發,對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等方面作了敘述,過于原則性。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標準》不從物理學科的角度追求知識的全面與完整,對于概念、規律不過分追求表述的準確性、邏輯關系的嚴密性,而是全面考慮課程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作用。(2)重視科學探究的教育作用,強調過程和方法的學習在義務教育的物理課程中,使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增強探究未知世界的興趣和能力,以及學生對于科學本質的理解和科學價值觀的樹立,是與科學知識的學習同等重要的。

因此,《標準》十分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在“內容標準”中,科學探究是和科學內容并列的,《標準》提出了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探究能力的表現以及探究教學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學的實例。《標準》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之一,與“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列。與現行大綱的不同之處還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學習結果的行為動詞外,還使用了描述學習過程的行為動詞來表達對學習的要求,如“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等。這種表述體現了一種理念:與現行的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相比,課程標準更強調學習的過程。現行大綱更偏重于從物理學科本身出發,主張選擇那些“基礎的”、“難易適度……學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即更加重視知識的傳承,沒有提及科學探究,也沒有強調科學過程。(3)強調課程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功能現行大綱關于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在兩處有所涉及:一處是在教學目的中提到“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品德教育”;另一處則見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共計二百多字。在其主要篇幅“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中完全沒有給出這方面的具體要求。

《標準》非常強調義務教育中的物理課程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課程目標”中有一節專門給出了這方面的詳細而具體的要求,而且,在“內容標準”的“科學內容”部分,無論是具體的知識內容還是活動建議,選擇時都考慮到了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作用。(4)加強了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是當今世界科學教育的一個大趨勢。現行大綱在這方面的要求不夠明確,只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一節談到物理知識與實際的聯系時有所涉及。《標準》在“課程目標”中則明確指出,要“初步認識到科學及其相關技術對于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注意科學技術對環境資源的影響;能在個人力所能及的程度內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所貢獻”。 (5)具有可操作性為了便于實施,《標準》的最后一部分給出了若干實施建議。這些建議不求完全,但是對于與現行課程不同的基本理念作了盡可能具體的闡述。在“課程內容”部分有較多的例子,用來解釋正文的要求并把它們具體化。內容標準每小節后的活動建議,主要目的是對教學活動進行導向。這些建議不是必須完成的,教師可以從中選擇,也可以自行開展適合當地條件的其他活動。2.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整合的理論基礎是什么?答: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物理課程面臨著優化課程結構、更新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材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評價體系的建立等許多問題。

特別是教育教學觀念上,還需要從知識是第一位、能力很重要,轉變到情感、態度、價值觀、個性、創造性更重要上來。 當前,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之間存在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層面的問題是,信息技術如何改革和創新物理課程,其實質就是強調物理課程信息化,即追求“信息技術——物理課程”的單向發展。第二層面的問題是,物理課程創新如何開發和利用信息技術?其實質就是強調信息技術課程化,即追求“物理課程——信息技術”的單向發展。我們認為,信息技術和物理課程整合應針對現實教育中信息技術和物理課程的割裂、分離及單向發展等問題,立意于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的全方位整合。使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在互動性雙向整合過程中實現兩者的整體化和一體化。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整合的實質就是一種基于信息技術的物理課程研制理論和實踐,主要是針對當前物理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存在割裂等問題,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互動性雙向整合,促進師生民主合作的物理課程與教學組織方式的實現和以人的學習為本的新型課程與教學活動樣式的發展,建構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課程新形態,進而使信息技術與人的學習活動整合成為有機的連續體和統一體。期末作業考核《物理課程與教學論》滿分100分 [東師18秋離線]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0分)1.課程論答:課程論是教育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研究學校課程編訂、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理論和實踐。課程論主要是研究學校應該教什么、為什么教、怎樣選擇教材、怎樣安排組織教材等問題的理論。2.物理教學過程答:是根據一定的培養目標、教學目的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通過各種活動認識物理世界、掌握物理學科的基本結構,訓練基本技能、促進知識、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發展,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基礎和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的過程。3.物理概念答:物理概念是客觀事物的物理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4.學習動機答: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個體的學習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意志內部啟動機制。二、簡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1.物理學的特點。答:物理學是研究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及其結構,物質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運動和轉化的特點及其聯系,以及在實際中應用的一門自然科學。物理學的特點主要有:(1)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2)物理學是一門嚴密的理論科學。(3)物理學是一門精密的定量科學,是應用數學方法最充分、最成功的科學。(4)物理學是一門帶有方法論性質的科學。

2.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和學生角色關系轉變的理解。答:新課程標準和與之相輔的課程改革為教學行為轉變開拓了空間。教師不再是單純的講授者,應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1)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單一的知識本身的教授。(2)注重引導,幫助學生去研究。(3)尊重和贊賞學生,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4)注重教學過程的反思。3.簡述重點物理規律的教學要求。答:(1) 使學生把握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建立物理規律的事實依據,懂得研究物理規律的方法。(2) 要使學生理解物理規律的物理意義。(3) 使學生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4) 使學生認清所研究的物理規律與有關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之間的關系。(5) 使學生學會運用物理規律說明、解釋現象,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4.物理學習系統的組成。答:物理學習系統包括三個子系統,即物理學習的動力系統、操作系統和控制系統。物理學習的動力系統是負責物理學習的始動、維持和持續的系統。物理學習操作系統是負責信息知識的接收、加工、貯存、輸出等具體實質性學習職能的系統,即所謂物理認知系統。學習的控制系統,是學習的指揮系統,它控制著整個學習行為,作用于學習過程的始終。三、論述題(每題20分,共40分)1.比較物理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闡述物理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主要區別。

答:《標準》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參考了教學大綱的要求,但是在“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課程目標、課程基本理念、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都與現行的教學大綱有較大的區別,現將其主要不同介紹如下:(1)全面闡述物理課程性質和課程基本理念《標準》用了較大的篇幅,對課程的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作了詳盡的闡述。相比之下,現行大綱是從教學的角度出發,對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等方面作了敘述,過于原則性。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標準》不從物理學科的角度追求知識的全面與完整,對于概念、規律不過分追求表述的準確性、邏輯關系的嚴密性,而是全面考慮課程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作用。(2)重視科學探究的教育作用,強調過程和方法的學習在義務教育的物理課程中,使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增強探究未知世界的興趣和能力,以及學生對于科學本質的理解和科學價值觀的樹立,是與科學知識的學習同等重要的。因此,《標準》十分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在“內容標準”中,科學探究是和科學內容并列的,《標準》提出了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探究能力的表現以及探究教學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學的實例。

《標準》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之一,與“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列。與現行大綱的不同之處還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學習結果的行為動詞外,還使用了描述學習過程的行為動詞來表達對學習的要求,如“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等。這種表述體現了一種理念:與現行的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相比,課程標準更強調學習的過程。現行大綱更偏重于從物理學科本身出發,主張選擇那些“基礎的”、“難易適度……學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即更加重視知識的傳承,沒有提及科學探究,也沒有強調科學過程。(3)強調課程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功能現行大綱關于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在兩處有所涉及:一處是在教學目的中提到“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品德教育”;另一處則見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課程與教學論期末考試題,共計二百多字。在其主要篇幅“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中完全沒有給出這方面的具體要求。《標準》非常強調義務教育中的物理課程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課程目標”中有一節專門給出了這方面的詳細而具體的要求,而且,在“內容標準”的“科學內容”部分,無論是具體的知識內容還是活動建議,選擇時都考慮到了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作用。

(4)加強了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是當今世界科學教育的一個大趨勢。現行大綱在這方面的要求不夠明確,只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一節談到物理知識與實際的聯系時有所涉及。《標準》在“課程目標”中則明確指出,要“初步認識到科學及其相關技術對于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注意科學技術對環境資源的影響;能在個人力所能及的程度內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所貢獻”。 (5)具有可操作性為了便于實施,《標準》的最后一部分給出了若干實施建議。這些建議不求完全,但是對于與現行課程不同的基本理念作了盡可能具體的闡述。在“課程內容”部分有較多的例子,用來解釋正文的要求并把它們具體